自主创新实现核电大型锻件国产化
发布时间:
2024-03-29
作者:
来源:
摘要
研制过程中,采用自由锻工艺来整体仿形锻造第三代核电关键部件AP1000蒸发器的锥形筒体,因涉及仿形工艺和数值模拟等多方面技术,一度成为中国一重锻造环节中的难点。为突破这一瓶颈,攻关人员边实验边探索,设计各种专用辅具,同时与多家高校紧密合作,通过大量计算机模拟和工程实验,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如今,中国一重已确立了以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为目标的技术驱动型创新体系,形成了“基础科学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研究、批量化研究”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科学研究层针对产品的基础、共性和前瞻性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层侧重首台首套产品的工程化设计和制造工艺研究;产业化和批量化研究层则是针对具体产品生产工艺、制造流程及工装、辅具生产要素的开发应用。
近年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中国的核电行业发展放缓,中国一重与其他核电制造企业一样,遭遇了订单锐减、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面对困难,中国一重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以创新促转型,企业正从低端的传统制造脱身出来,将一些非关键的零部件加工委托给专业配套企业,使企业工作重心转向高端技术研发和培养全面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吴生富自信地介绍,即使外部环境并不乐观,但拥有核心技术、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高端装备总是不愁市场的。以往,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制造和工艺严重脱节,一台设备生产出来,往往功能单一,操作复杂,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中国一重目前正在做的就是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系统开发,不仅向用户提供产品,还要向用户提供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让设备到了用户手中只需简单操作就能完成多种功能,就像一台傻瓜相机,使用者不需要学习怎样调整光圈和速度,只要知道按快门就可以了。
回顾多年的创新历程,吴生富深有感触:“中国装备制造业出身于计划经济,按原来分工,专注于制造,处于价值链中的最低端。要想走出困境,进而实现中国要拥有自己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本身必须配置更多的创新人才,有系统的创新能力,永葆创新激情,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推荐阅览
2024-03-29
2024-03-29